潦浒系列-曲靖越州海土司的故事

来源: 日期:2023-06-26


大家好,我是阿杜,说起潦浒,很多人都会讲海土司的故事,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越州土司600多年的历史。

这个呀就要从元朝末年讲起了。那个时候呀,统治越州的土司是龙海,那个时候的越州面积很大,包括今天的富源的墨红、竹园、大河、麒麟区的三宝、茨营、越州、东山及沾益、陆良的一部分,甚至贵州也有小部分越州的属地。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十二月,洪武帝朱元璋任傅友德为征南将军,率三十万大军征云南。明军占领曲靖府城后,到达越州、驻扎在汤池山(今石宝山)。当时的越州城在今天麒麟区三宝街道石宝山西边,沐英帐下有一个叫刘泰的文官,是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人氏,能说会道,沐英派他去宣谕龙海归附。刘泰对龙海晓以大义,说:顺之则生,逆之则亡、若不早归附,则土地人民哨所皆无所有矣。龙海身边有一个彝族把事(助理)名叫博易,懂汉语,经博易翻译后,龙海见大势已去,答应刘泰归顺明朝廷。

洪武十六年八月,刘泰带领龙海和博易赴南京朝贡,九月十八日洪武皇帝早朝,龙海他们在奉天殿得到圣旨:与龙海冠带(官服)做土官知州,并传谕刘泰协同管理。这样,龙海手下除了原来的彝族把事博易,还增加了一个汉族把事刘泰,两把事协助他管理越州。

洪武二十年,龙海奉命征伐辽东北元残余势力,夺取了辽东后,得胜回云南。然而,在洪武二十年六月随军回途中,龙海病死。洪武二十年七月,龙海的儿子阿资承袭越州土知州职位。阿资性格倔强、对父亲龙海的死耿耿于怀,他承袭土知州职位后,在水城(今越州水城村)造城自居,依赖水城的坚固,不去南京朝觐。

阿资在越州水城造城居住后,曾与明军发生过三次战争,三次被打败,又三次投降。于是在洪武二十八年明朝革除越州,将越州所管地方,分拨给沾益州(今宣威和沾益)、陆凉州(今陆良县)、南宁县(今麒麟区)等州县管属。

阿资有个儿子叫禄宁,阿资死后,禄宁寄养在普安州(今盘州等地)的舅舅家。禄宁长大后,于永乐二年七月即1404年,刘泰和博易带领他,带上骏马六匹、金赤豹等物,赴京进贡,请求复设越州衙门。越州土地在阿资被灭后绝大部分划给沾益州,小部分划给陆凉州和南宁县,复设越州是不可能了。永乐皇帝为了不打击禄宁归顺之心,赏银一千锭给禄宁并于永乐三年正月十六日,下旨让禄宁做土县丞,协助知县管理县份。刘泰和博易都给了冠带(官服),让们世袭,协同管理。禄宁并没有到亦佐县去任职,禄宁仍居越州水城,管理原越州划给沾益州的那部分土地。沾益州流官知州只是起监督作用。这样禄宁人在沾益地盘管理原越州土民。

禄宁死后,海业承袭土司职位,以曾祖父龙海土司的海字为姓,取名海业。自此,越州土司以海为姓,民间称其为海土司。海业之后有海珍、海禄、海岳、海嵩、海潮承袭职位。

进入清朝,顺治元年,云南还未入清朝版图。顺治四年孙可望、李定国的大西军入滇,进入越州。时任越州土司的叫海自明,他领土兵抵抗,与大西军战于岗子凹、花口,土兵不敌,退回水城。水城遭大西军重围数月,每天向城内射箭,箭自窗入,城破后,大西军屠城,海土司逃走。水城也因此被毁。海自明无子,由侄子海阔袭职。海阔居海地下五营竹园村(今富源竹园镇竹园村)。

顺治十六年,云南归入清朝版图,海阔归顺清朝庭。顺治十七年,令吴三桂镇守云南。康熙五年,海土司管辖地下五营和中五营从沾益州名下划归平夷卫,海地上五营(今麒麟区茨营、东山)仍归沾益州。康熙八年,亦佐县裁撤,海阔的亦佐土县丞官职名也随之裁撤,清政府安插他去越州水城,他不去。

康熙十二年,吴三桂反叛,海阔跟从吴三桂反清,被吴三桂授予都司职位,率土兵抵抗清朝军队,战败后逃到竹园村。康熙二十年,清政府从吴三桂手里收复云南,海阔派他的长子海因乾出降。

康熙三十四年,合并平夷卫和亦佐县为平彝县。平彝县成立时,海阔长子海因乾已经逝去,海阔次子海纳乾承袭土司职位,清朝准许海纳乾任平彝县土县丞并世袭。清代,海土司统治中心从今越州水城移到今富源竹园、墨红一带,清朝授予的职位是平彝县土县丞。

民国时海土司后代仍承袭平彝县土县丞。民间传说的民国时的海土司有墨红吉克村的海老大(海庆南)、西流水村的海老八(疑为海庆华)、海老九(疑为海定南)、潦浒的海中鳌等,其实土司的职位是由老土司的长子继承,老土司的其他儿子分封到各地任营长。营长也是世袭。

据2006年版《富源县志》记载,1947年农历4月13日晚8时许,平彝县迤红乡吉克村(今富源县墨红镇吉克村)海土司海庆南(民间称海老大)一家四口被杀,匪徒十多人将海家大院洗劫一空。案发后,当时的省主席卢汉亲笔令平彝县长查办此事。

据当时办案笔录记载,海家被掳去财物除了家谱1套及契约底簿、管业执照、帐簿租簿、金银外,还有御赐貂皮马褂1件。另有各种美造、德造等枪支16支,子弹2000多发,骡马6匹。此案最终不了了之。驻扎在潦浒的海土司海中鳌于解放后被剿灭。海土司绵延几个朝代的这段历史,也就这样画上了句号。

在滇东大地上,彝族和汉族和协共处,其独特的历史,为曲靖历史文化增添了精彩的一笔。